。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正直品质,在朝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恕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再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等职位。他曾是首任河道总督,并在弘治二十年间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
他的政绩突出,不待朝廷答复就发粮救济饥民,又兴办资政书院培养读书人。天顺四年(1460年),他因政绩被提升为江西右布政使,在任内平定赣州寇乱。成化元年(1465年),他调任河南巡抚,因功升任左副都御史,不久调升南京刑部右侍郎。
威行徼外,他在云南期间,对抗了当时的太监钱能贪污腐败行为,被誉为“威行徼外”。他还多次上疏直言相劝,但宪宗对此并不满意,最终命他兼右副都御史巡抚南畿。
屡次遭遇挫折后,王恕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最终被宦官尚铭揭发罪状,被迫辞官回家。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减弱,他继续通过奏章陈述不合理之处,为国家着想。
致仕后,他回到家乡,但很快再次被召入朝廷担任吏部尚书,加职太子太保。在晚年的生活中,他依旧保持着高洁的人格魅力,对于权贵宠臣的胡作非做出的批评更加尖锐无情。
最终,在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由于刘吉等人的举荐,再次获得重用,被推崇为明代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其生平事迹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