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对儒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人性论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质是邪恶的,而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他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于塑造人的重要作用。荀子的学说与孟子的相反,被后世作为两大哲学流派进行比较。
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的一个贵族家庭,有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一职。他也曾被楚国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但在春申君去世后,他失去了官职。他的学生包括韩非和李斯,这两位都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有人怀疑荀子是否真正属于儒家。但他的文学成就是无可争议的,他是辞赋之祖之一,与屈原并称。
尽管受到批评,荀子的思想仍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最著名的作品《劝学》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地位。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展现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一些看法。
在当代,许多学者研究荀子的思想,他们试图理解他如何将古代哲学与现代问题相结合。例如,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评价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都乡愿也。”这表明虽然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保守,但同时也承认它对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