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前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朱文钧之子,以其对京剧的热爱和深厚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生命中,有着一段关于京剧十三个人物的故事,这不仅是对艺术传承的一种敬仰,更是一段与时光共舞的旅程。
早在1941年,朱家溍就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幼承家教,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随后,他曾任重庆文化驿站管理处总干事、国民政府粮食部专员。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多次文化活动,为推广和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的工作继续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他不仅是一个研究人员,还兼职在工艺美术学院讲课,同时也担任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顾问。这份工作让他更加接近京剧,从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员。
1983年,朱家溍升为研究员,并且受到了北大哲学系约请,为美国研究人员指导博士论文。这份经历丰富了他的知识面,让他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他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旅游学院以及香港大学等地担任教授,不断传播自己的学识。
1988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后,他成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等多个机构成员,这些经历都证明了他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也是圆明园学会理事之一。这表明他不仅关注文化遗产,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80岁高龄时期,即1995至2000年间,朱家溍仍然登场扮演昆剧《单刀会》、《浣沙记》、《鸣凤记》、《铁冠图》、《卸甲封王》,京剧《连环套》、《湘江会》等武戏。这份坚持非凡,让人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生活态度上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青春永远没有退路的心情。这样的行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无论年龄如何,一颗热爱艺术的心灵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