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往往首先由其步法来体现,其次则是出拳的准确性。步法在太极拳中占据基础地位,因为它强调的是力量的起始点在脚跟,展开于腿部,控制于腰部,再至手指,全身动作相互连接,形成一气化运。下肢决定着上肢的稳定,因此步法必须既准确又稳固,上肢才能得以平衡。
因此,站桩成为太极练习中的重要环节。因为站桩主要针对下肢进行锻炼,上肢则是在下肢扎实支持下的发展与扩展。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自身重心位置
太极拳通过变换步法和架势,使身体重心发生偏移。在打击过程中,一脚始终保持重心,这样可以避免“双重”错误,如陈式太极拳中的三七开、二八开等不同偏移状态。根据来势和发力的变化,不断调整两脚虚实及轻沉比,以保持身体稳定。
提高足尖要适度
原则是进退宜有规律:低时贴近地面、高处不超过膝盖。这要求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脚尖高度适中,并且行拳过程中身形高度保持一致,不可过高或过低,更不能忽高忽低,同时还需遵循“前进时脚跟践踏地面、后退时脚尖率先移动”的原则。
双足间距要保持一定宽度
在行走过程中,最易犯错的地方就是双足之间的距离。如果内心记住招式而忘了实际行动,或动了但没有保持一定间距,则会影响身体重心转换。无论前进或后退,都应使身体重心尽可能迅速从支撑腿部转移到另一侧,而两足之间必须维持一定距离。
步幅大小要恰当
移动步幅因人而异,因人之高矮胖瘦腿长各异,所以迈出的大小也不相同。步幅大小会影响行拳中的虚实转换与稳定。如果一步小无法施加力;若一步大,则容易失去平衡倾向于前后倒塌。最佳情况是舒适且稳固。
起落要轻灵而沉稳
武术讲究“举止如鸿毛落,如泰山”,即走路既要轻盈,又要坚固如山。在武当太极剑的一些特定的行走方式,如屈膝落胯而非跑跳,即为此要求的一个例子。而常说的“落地生根”,其实是一种比喻,即练习时须注重脚下的稳定。这就要求在每一次步骤变化上都达到完美,没有明显不协调的情况出现。
四肢协同运动
“上下相随”是太極最核心的一点,它意味着一个人应当融入周围环境,与四周一切事物建立联系感受四肢作为一个整体运动。当下半身向前倾的时候,上半身也应该跟着向前移动,以实现一种全面的运动状态——即一动全动,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才能够自然流畅、连贯地执行各种技巧和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