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市教育科研网上,朱祥坤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元素测“基因”服务。通过对元素的同位素分析,他能够揭示物质世界中不同元素的来源、形成时间和过程。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解开地球之谜,还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为其他领域带来重要发现。
朱祥坤的研究起始于仰望星空,特别是在1998年,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提出了利用同位素分析方法探索火星生命迹象的可能性。随后,他加入了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支实验小组,与他们一起进行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回国后,朱祥坤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他开始了一段“脚踏实地”的地质科学工作。在野外采集样本时,他就像侦探一样,从现象出发尝试解释,再到实验室中进行验证和倒推。尽管工作辛苦,有时还需要背负重石,但他认为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
20多年的坚持最终证明了他的努力是有用的。当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宣布更新铅元素标准原子量时,这项成果正是基于朱祥坤多年的研究。为了这一数据,朱祥坤团队调研了数百篇文献,并统计了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这些数据都来自他20多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古老杂岩体独居石的分析结果。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还构筑了铁钛等多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参照系,为矿床学研究开辟新途径,并深化了解复杂矿床成因认识,为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持。
对于基础研究,“无用之大用”,朱祥坤坚信,只要坚持认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就能贡献力量。他以两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第一桶金”,并一直保持着主持6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2期创新群体项目,使得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前沿基础科学问题解决的大突破。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次中元古代氧化事件,对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