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慕容晓晓黄梅戏歌词中的孙怀仁又何尝不是一位黄梅戏旦行演员与导演的工作者

0

孙怀仁,一个在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的年轻人,从那时起,她便以表演为起点接受了严格的训练。直到1958年,梅兰芳来到安徽,她亲眼目睹了梅兰芳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特别是杨排风一角深受她青睐,并且还亲自指导她化妆和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被孙怀仁铭记于心。在进入黄梅剧团后,她扮演了多种角色,从花旦、刀马旦、彩旦到老旦、娃娃生,每一步都在学习中成长,尤其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的合作中,她汲取到了宝贵的经验。

1980年,孙怀仁开始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不断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她的一位同窗回忆说,当时大家对她的才华印象深刻。那一年结束后返回剧团,就参与了一次赴港演出节目,而第二年的工作则是排练《龙女》期间,她发现马兰个人的独特魅力和形象,使得最终决定让马兰饰演龙女。之后又有《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的排练,这三部作品被称作“马兰三部曲”,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孙怀仁自己的创作追求。

作为一名学过表演出身的人物,孙怀仁在导 演方面特别明白什么样的支持会对演员有所帮助。她善于用恰当的手段帮助塑造人物,因此很多话剧导 演虽然擅长分析人物,但对于如何让选角更好地展现,或许就不如孙怀仁那样理解并能提供实用的建议。因此,在这个领域里,孙怀仁既是一个优秀的镜子,又是一个知心朋友。

退休后的她依然关注着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问题。她认为,要想让黄梅戏持续吸引观众,就必须始终牢记观众需求,让他们愿意踏入剧场,用愉悦的心情坐下来欣赏。如果创新要进行,也应坚持不忘传统精髓,不要走偏锋,以确保新旧结合下黄梅戏能继续繁荣昌盛。在这一过程中,孙怀仁一直处于连接过去与未来、中立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一个关键位置,无论是在跟随严凤英、王少舫学艺还是给予如马兰这样的新一代艺术家指导,都充分体现出了她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