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科研究中心,朱祥坤给元素测“基因”,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他的工作涉及到对石头中的不同元素进行同位素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和过程。虽然他曾被问到这些工作有何用途,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和坚持。他认为,通过测定地球中物质的多种元素“基因”,我们能够揭开更多关于地球之谜的事实。
朱祥坤的旅程开始于天体生物学研究,他曾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员,在那里,他参与了金属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开发。在回国后,他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并投身于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这项工作虽然艰巨,但他坚信它对于服务人民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祥坤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野外采样任务,他们追踪的问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关。尽管这项工作充满挑战,比如爬山、缺水等,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成功都可能揭示新的科学发现。
今年5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宣布更新铅元素标准原子量,这一成果正是基于朱祥坤多年的研究。他的团队为这一数据提供了数百篇文献调研和超过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这些数据最小值和最大值来自20多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的分析结果。
朱祥坔对于基础研究的承诺从未动摇:“基础研究是根基,我们的地球科学做矿、做环境,都离不开包括同位素在内的一些理论框架。”近年来,他们利用创新精神,不仅率先建立了铁钛等多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还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通过不断坚守和努力,朱祥坔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项目,为自己奠定了科研道路上的坚实基础。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将继续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