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费曼简介 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国物理学界的一颗璀璨星辰,1918年在纽约诞生,1988年在洛杉矶离世。他的足迹印刻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他于1939年毕业于前者,并于1942年获得后者的哲学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曼参与了美国核武器的研发工作,这一经历对他未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的岁月里,费曼成为康奈尔大学的一名教授,他那不凡的才华很快吸引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注意,从1951年起,他成为该校的一名教授。1954年的春天,他荣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之职。
40年代是费曼最为人称道的时期,那时候他发展了一种新颖的方法——路径积分法,用以表达量子振幅。这一贡献使得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更加完善,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发散问题。他与J.S.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因这一突出的成就而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名字被赋予给量子场论中的“ 费因曼图”、“ 费曼振幅”、“ 费曼传播子”、“ 费曼规则”,这些术语至今仍广泛使用。
除了对强相互作用理论的贡献外,费曼还与M.盖耳–曼合作,对弱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矢量-伪矢量型理论(V-A理论),这是关于弱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进展。此后S.温伯格、萨拉姆和S.L.格拉肖基于此建立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行动统一理论,这是一个科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50年代中叶,费曼投身于超流液氦微观理论研究,而60年代末期,在高能电子和核子的深度非弹性磁撞实验基础上,他提出了强子结构中的“部分子模型”。
作为一个多面手,费曼留下许多著作,如《量子电动力学》、《 费南物理讲义》三卷、《量子力学和路径积分》,以及与A. R.希布斯合作出版的《光子强子的交汇点》等。这份丰富而精湛的人生遗产,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地位,也激励着无数追随者继续探索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