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赖心辉是一位具有重要战略洞察力的军事将领,他的名字常常与“大炮”相提并论。赖心辉(1886-1942),字德祥,是四川军阀,以擅长使用炮兵而闻名,被人称为“赖大炮”。
1928-1929年间,由于被刘文辉、刘湘叔侄赶出四川,赖心辉投靠中央政府,但最终部队又被陈诚包围缴械。此后,他开始落魄江湖,加上他抽大烟的不良嗜好,家财荡尽,最终病死时只剩下一元法币。
在历史上,赖心辉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在川军学系中较为孤立。1911年10月30日,他参加了重九起义,并随同唐继尧、刘存厚领导攻打云南总督署。1912年4月,四川陆军改镇为师,刘存厚任第二师师长,而赖心辉则担任第二师炮兵第二团团长。
1917年7月,在成都巷战中,赖心辉指挥40多门大炮,对黔军皇城进行轰击,从而获得了“赖大炮”的美誉。当时成都有人戏作《竹枝词》:“锦城大炮响声声,只落民家不落营。此炮只应城外放,城中能得几回听。”
1920年代初期,当熊克武和刘存厚矛盾爆发时,赖心辉退出了 刘存厚属下,并成为一个独立势力。他参与了以熊克武、但懋辛等人的战争,与邓锡侯、陈国栋等对峙。在此期间,他曾一度推举第三军军长刘成勋为省长兼总司令,并自任边防总司令。
1923年5月至6月间,由于杨森重新杀回四川并夺取重庆,一度有过失去所有权益的危机。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再次收复成都,并在6月14日发起总攻,最终成功打下重庆。
然而,此后的政治斗争使得他的地位再次动摇。1925年2月7日,被委任为四川省长,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最终未能稳固其省政的地位。在一次电报中,他愤极致言:“衮衮诸公,大才盘盘,使我上吊。”这显示出他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无奈和绝望。
综观其一生,可见到一个充满变数与挫折的人物,其智慧和能力虽有所展现,却无法逃脱时代背景下的波折与困境。而这些经历,也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中的策略选择及其影响,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受到时代巨流的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