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历史被忽视,原因之一是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相对较为特殊。元朝是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时期,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原王朝由汉族统治者转变为外来民族领导下的新局面。这一政治和文化的大变革,使得元代史书和后世研究者对于这一时期的记载和评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元代文人士大夫对官方制度持批评态度,他们往往不愿意记录下那些可能会引起皇权不快的事实。同时,由于《宋史》、《明史》的编纂工作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这两部官方正史并未能充分反映元朝全貌。
元代文字改革也导致了信息传播与保存的问题。当时推行用满、汉、蒙三种语言撰写法典,虽然有利于多民族共存,但也使得部分文献流失或难以理解。此外,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对金属印刷术尚未掌握好,手工抄写材料昂贵且耗时,因此许多文献无法广泛流传。
另外,在学术界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待非汉族历史的一般性偏见。在过去,很多学者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汉族文化上,而忽略了其他民族,如蒙古人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融入并影响了中华文明。这种观念上的限制进一步削弱了对元代历史深入研究的兴趣。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资料丢失或散佚,加之自然灾害等因素,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关键文献资料损毁,从而减少了解释这段历史所需依据。此外,与此同时,由于战争破坏、国家衰落等因素,一些档案馆藏库也不得不遭受破坏,这进一步加剧了缺乏资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