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靛澄,字听泉,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于开县汉丰镇西街一贫居之家。少年时期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与同学刘伯承、谢南城相友善,结为弟兄,常聚集磋商学问,议论时政。三人因学业俱优被誉为“三才子”。又各以“贫”、“丐”、“贱”为浑名,伯承自名刘贫,南城自名谢丐,靛澄即自名邹贱,以示蔑视旧社会之意,因之时人又称之为“三怪”。
1907年春,该校体操教员邵某参加开县红灯教起义,被义军杀死,在知县为邵举办的祭奠仪式上,三人各编讥讽对联一幅送邵灵堂。靛澄所编之联为:“保大清效尽犬马劳,报皇恩流尽奴才血。”横额“死得其所”。不久,其父母劳致疾去世,他无钱交学费,就自动停学,在家自修。
后托人在县经征局谋作一名职员,由于年幼受同事欺凌,他负气离职回家,但又见母日夜辛劳,便忍辱去局上班,为糊口。他在辛亥革命后,与友人资助前往成都学习军事,最终任熊克武部员官至排长。在讨袁战争中失败后,他潜回开县避难,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1921年,被举荐主办团练讲习所,却遭到彭蕴玉等人的敌对态度,因为他坚决反对他们种植鸦片烟计划,最终被捕并枪杀。当他的朋友刘伯承得知消息后,即刻电告张冲和彭蕴玉,但已经太晚,他们已秘密批准了他的处决令。
邹靛澄虽仅活了33岁,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