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元末明初散曲大家,象山人。字舜民,号菊庄。曾任本县县吏,因不得志而落魄江湖。入明后,不仕朝廷,但享受了明成祖的宠遇。在文学上,以曲录史著称,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范围广泛,为散曲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悼亡为题的散曲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同时他的小令和套数也颇具特色。
汤式留下的作品主要有《笔花集》等钞本,其中包括一些未完的散曲,以及收录在《雍熙乐府》、《盛世新声》、《彩笔情词》等集中的小令和残曲。今存作品共68首套数、170首小令及1首残曲。
汤式的艺术特点是技巧老练,善于运用顶真、叠字、嵌字等技巧,使其作品既雅且俗,又不失自然流畅。他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中的俗中求雅传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历史评价方面,尽管汤式不能与一线大师相比,但他作为元末至明初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中国散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因工巧而闻名遐迩,《录鬼簿续编》记载其“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反映出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他对南派诸多作家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梁辰鱼、沈碌等人的“香仓体”也受到了他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