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传奇生平
郑玉,字子美,是徽州歙县郑村出身的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他在元朝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出生,在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去世,享壽六十一岁。自幼聪明过人,对书籍有着极大的热情;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春秋》三传。作为一名著名的教师,他在乡间教授,并吸引了众多门生,其中有的学生甚至将他尊称为“师山先生”,并为他建立了师山书院。
除此之外,郑玉还曾经隐居于东南神山——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地方,为期十余年的时间。在那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作,并且对周易和春秋经传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作品被收入《四库总目》,影响力远播。
除了文学造诣卓越之外,郑玉还是一位政治家。他曾被徵召担任翰林待制和奏议大夫,但由于病痛无法赴职,因此继续专注于写作。在明朝兵临其境时,他选择了自缢而死,以示抗争。此前,他已经完成了一些重要著作,如《师山文集》、《遗文五卷》等,这些作品至今仍受学者推崇。
尽管如此,有人认为他对文章不求雕刻华丽,而是追求内涵深厚,这一点与古代文人的风格相呼应。直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他才被授予翰林待制的职务,但因疾病未能接受这份荣誉。此后不久,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明太祖下令征调徽州地区的人才,却遭到了他的拒绝,因为他坚信自己不应该效忠两股势力中的任何一方。
最后,在至正十七年的某个时候,当明军再次来到徽州时,守将想要让郑玉离开,但他坚定地表示:“我岂会成为两姓之间的人?”随后北向拜倒,再次用生命表达自己的决心。据说,在他的诗中,有这样一句:“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使得学界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将其尊称为“师山先生”。
同郡的程以文赞扬过他的学术水准,更是在道上见面互相致敬。这说明,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人公认郑玉是一位卓越的人物,其思想和成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