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领域的难题,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酿造了美酒琼浆和面包,而我,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治理密码。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的科研之路走了20多年,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我的工作,却对美丽中国描摹了一笔。
我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以科技之手,让环境工程焕发光彩。跨学科研究让我灵光一闪,我相信,将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的跨学位背景,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我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感兴趣,从本科到博士后,我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我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环境工程上,在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的指导下,我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基本概念开始,一边看教材,一边做实验,很快入门。
早在80年代,当我国开始新一轮工业化进程时,我注意到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但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而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偏低且需化学药剂辅助,这容易造成新的问题。我决定通过微生物来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脱氮微生物,我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功效,即某些微生物可以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以硝氮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是我命名为“硝反硝”反应的一部分。但当时找不到相关文献,因此未能及时发表论文。
1998年,在1000多个日夜实验分析之后,我提出了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十年间,我不断研究并摸索,解决国际上120余年的难题,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不过,由于超前性,其困难巨大,有人质疑过,但这没有阻挡我前行。
如何证明自己?面对这个现实问题,不怕吃闭门羹,我主动寻找设计院和企业合作,使理论迅速成为图纸,并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氪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去年,他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贵州第二人。他特别重视创新链条和生态,因为他知道很多好的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没有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创新链中的“堵点”。
对于他来说,大地才是真正的实验室。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只要能够直接服务社会发展,就不能体现出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有生命力。”
2002年,他由中组部选派至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挂职任局长助理。当时,该省市区刚起步建设他的工作遍布85个县市区,在推广示范和产业化方面大展拳脚。而2012年6月,他成为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至贵州,并提出解决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难题方案,最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他还参与威宁草海综合治理,如今湖泊再现碧波荡漾,让他非常欣慰。这一切都让他深刻认识到,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对一个身处此境的人来说责任重大而使命光荣。(张楠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