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元末明初散曲大家,象山人。曾任本县吏,后因仕途不顺而流落江湖。在明成祖时期,因其才华被宠遇甚厚,有“宠臣”之称。汤式的作品以史诗为主,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多样,对散曲文学有重要贡献。他不仅创作了众多小令,还尝试了长套的创作,并在其中进行了创新。汤式善于运用技巧,如顶真、叠字、嵌字等,使得他的散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
汤式留下的作品主要有《笔花集》以及几首散曲,他的小令中有一首名为《咏西厢》,采用重句格俳体的手法,这种形式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他不能与当时其他大师并肩,但作为元末至明初这一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汤式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一致,一些评论家认为他是“老手”,技术娴熟,但缺乏天才气息;另一些则认为他的作品是上承元曲下启明曲,有独特价值。在总体上,尽管存在争议,但汤式无疑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他留下的作品至今仍能感受到其艺术家的才华和追求美学精髓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