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广我的新技术到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我从中破解了水污染治理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获得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科研之路走了20多年,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我的工作却影响深远。我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界科研让我灵光一闪。通过脱氮微生物,我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里看到了神奇的功效。但当时传统理论和教科书不能完全解释这现象,所以我坚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
1996年,我到香港大学做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的指导下,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一边看教科书,一边进行实验证明,很快就入门。早在80年代,当我国开始新一轮工业化进程时,我注意到了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但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左右,而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偏低,还需辅以化学药剂,容易造成水体污染。
面对这一难题,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这时候跨学科研究让我灵光一闪。我相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和分析,我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我不断研究和摸索,为解决国际上120余年的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正确,不怕吃闭门羹,我主动找设计院和企业合作,让理论变成了图纸,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工艺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贵州第二人。
“大地才是真正实验室”,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我看来,如果不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就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的成果往往更有生命力,就像牛顿经典力学与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及质能公式一样,最终都实现了成果转化并实际应用。
2002年,被选派到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挂职任局长助理,当时市区建设刚起步;2012年成为首席科学家领衔提出农村污水处理资源化方案之一名紧缺高层次人才,从广东来到贵州工作;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至今,以重要突破为西部农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威宁草海治理行动中,我们打通创新链中的堵点,使得这个濒危湖泊再次碧波荡漾,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