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如同一张复杂的织品,每一个细节都缠绕着故事。建文帝朱允炆,一个年轻而又急切的君主,他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留下的江山,但也带来了无数难题和挑战。
太子朱标曾经对他的祖父多次提出疑问:“皇上为何要滥杀功臣?”但每当他试图深入探讨,这位“聪明”的君主就会用一种让人哑口无言的手段来回应。记得一次,他命令太子拿起一根长满尖刺的棒棒,让他去拿,那么多刺会扎手,谁会傻到真的去拿呢?朱元璋冷笑道:“你不敢拿,这就对了。”接着他解释说:“如果把这些刺像剃胡子那样剃得干干净净,你相信你就能拿了。你这个傻叉,现在明白了吧?我不是喜欢杀人,我只是想替你剃掉棒棒上的刺,以便你龟儿子将来能够安坐天下。”
中国有句古话,“公卿自有公卿禄,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别为后辈操心,是白费心思。在处理朝政时,朱允炆过于操心,以至于忽视了一种可能——当太子不幸病逝,他将皇位传给孙子的情况。这种状况下,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将是必需的,而在那个时候,却找不到这样的人物。
耿炳文,即使是一个65岁的老将,但他并非平常之辈。他曾以七千孤军抵抗张士诚十万大军,并且在追击中打败对方五千余人,从此声名远扬,被深重用。他参与过许多重要战役,如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元朝大将乃儿不花,以及南征云南,在这些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得到重赏和封号。
然而,当耿炳文被任命为北伐主帅时,他因为擅长防守而缺乏进攻能力,因此刚进入河北真定,就遭遇了失败。此后,又上了陷阱,被迫撤退。而尽管如此,在撤退过程中,由于耿炳文善于防守,大批部队安全撤退,最终回到北京。
尽管这场失利损失了三万兵力,但是剩余的人马依然强大。如果与耿炳文坚固防御相结合,将是一支不可动摇的情报。但是在南京看来,这次失利成为了他的短板标志,因此必须更换统帅。
最终,他们选择李景隆作为新任大将军,而齐泰却认为李景隆既不能文字也不擅武事,不适合担此重任。但黄子澄的意见占据优势,使得建文帝站在黄的一边。这样的事态发展,再次证明了一点:历史中的决策往往基于个人偏好和局限性观念,而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所带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