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商朝王室内部频繁更换君主,“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导致外患不断。商朝曾多次迁都,这一系列迁移背后,是内战和外患的双重因素。
根据《竹书纪年》,仲丁迁都于馰、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公元前1525年,相遭洪水,祖乙将国都迁至耿,但在第二年,因河患耿城被摧毁,又不得不再次迁都至庇。学者们对这些古老的都城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有着不同的解读,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定居之地,其确切位置无人怀疑。
对于商朝历史上多次变动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与内部斗争有关,如盘庚虽然声称为人民利益而决定移民,但实际上他也发出了斩尽杀绝,不留孽种之言,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表示了威胁,这反映了内部斗争的激烈程度。
汤至盘庚期间,商朝共经历五度兴衰和四度复兴,其中汤兴到雍己衰落一次,再由太戊复兴到河直甲衰落一次,然后祖乙振兴到阳甲衰落一次,最终以盘庚时期实现了最后一次复兴。此时期内,一共发生过五次大规模城市移动,每次都是为了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以求稳定统治和巩固国家政权。
在这段时间里,有几位重要人物参与到了这轮政治变动中,他们包括仲丁、河亶甲、祖乙以及最终成功完成此项巨大的任务并使得商朝得以长久存续的是盤庚。他利用宗教迷信的手段说先王们都按照天帝意志搬家,他也经过占卜得到允许,所以他的决定也是遵循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无法抗拒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跟随着盤庚一起搬到了新的都会——殷(今安阳),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周武王灭亡商纣王,使得这个新都会成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地方,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