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任法融道长新国学网探索自然与道教的共鸣

0

任法融,出生于甘肃天水县的贫寒家庭,他是家中三兄弟中的幼弟。父亲在外祖父的影响下,精通儒家四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任法融自小便接触到了儒学和道教文化。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入乡塾读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他在1950年14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农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从母亲那里学习了儒家的四书,并逐渐增长了自己的文化水平。

1952年,19岁的任法融到陕西陇县龙门洞道观游览,这个地方以其清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悠久著名。他被这里深深吸引,并决定留下来学习道教。在龙门洞,他遇到了多位朴素善良且勤于修行的道士,他们对他的影响很大。

随后,任法融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在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的指导下学习了斋醮等仪式,同时也研读了大量的道教经典。他认为尽管经韵是一种表达形式,但更重要的是修炼体内之气以延年益寿,以及探究宇宙万物造化之源和万类消长之理。这两点既有哲理又实用,对个人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都有积极作用。

1955至1958年间,任法融利用闲暇时间细读《太上老君阴符经》、《南华真诠》等多部重要文献,从中汲取养生知识。他还曾参加全国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使他更加坚信自己选择正确。

1964至1966年间,当文化革命爆发时,楼观台遭受冲击,大部分设施被占用,大部分人被遣散。尽管如此,31岁的任法融仍然坚持在楼观台,与其他几位同伴垦荒种地维持生活。在十年的艰苦年代中,他通过不断研究《道德经》,最终彻底理解其深奥含义,并决定重新注释这部圣典。

1978年之后,由于党和政府政策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期楼观台重归当地管理。当时已经是中国道协会长的人选之一、享誉国内外传统文化界的大师——梁宗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他认真学习儒家的五经基础知识。经过六年的努力后,再次回到原来的心路历程,即对《太上老君阴符经》的热爱与研究。这一次不同的是,其注释工作更加系统全面,将所得成果汇编成了一本厚重的大作——《太上老君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并已出版。此外,还完成了《周易参同契释义》及其他多部作品,其中包括10万字左右的大作——《道德经释义》,1988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此书广受好评,被视为当代关于“古籍”、“传统智慧”的杰出贡献之一。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