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任法融道长在自然中探索开心的国学智慧

0

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造诣,因此任法融在父亲的教育下,也学习了儒家的四书,并对佛、道教经典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3年,任法融7岁时开始在乡塾接受教育,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他只读了一段时间便被迫辍学。在家中,他从母亲那里学习儒家四书,同时也帮助家族进行农业劳作,这期间他体格逐渐健壮,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增强。

1952年3月,当任法融19岁时,他到陕西陇县的一处道教宫观“龙门洞”参观,那里的环境幽美而又充满了历史意义,因为元代著名道士丘处机曾在这里修行。他留下深刻印象,便请示该宫观监院,可以留下来与道士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在那里的几年的生活,让他结识了许多善良且勤奋的道士,他们以身作则,使他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决定正式入道。

任法融师从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在王嗣林教授下精通斋醮和经韵等方面。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意识到经韵只是表达形式,而真正重要的是修炼真理和探索宇宙之源,这不仅能延长生命,还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与社会稳定。因此,他虽然习练经韵,但更专注于阅读和研究《太上老君阴符经》、《素问》等古籍,以求理解其深奥内涵。

1955至1958年间,任法融利用休息时间精研《道德经》、《南华真経》、《四品论》、《阴符經》的内容,并自认为受益匪浅。在此期间,他还参加过全国青年代表会议,为陕西省青年代表身份发言。

1964至1966年间,任法融系统地阅读《道藏精华录》,这本书收集了多位高人对于《 道德經》的注释。这次阅读大幅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加深了解释《 道德經》的理解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动荡,大部分寺庙被占用,大量僧侣被遣散。尽管如此,31岁的任法fusion继续留在楼观台,与其他僧侣一起种田谋生,即使面临艰难险阻,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放弃对《 道德經》的研究与思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局政策转变,对宗教信仰自由给予支持。楼观台重新归属于当地政府管理。当时担负筹措资金、招工维修楼观台工作的大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他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还要接待来自港澳台及国际上的知名人士,此时期内忙碌度非常高。但即便如此,每当有空隙,就投入到对《 道德經》的注释工作中去。此过程持续五载,用心致力于撰写详尽性强、内容丰富的解说文本,最终完成了一部包含40万字左右的作品,并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此书通过数千年的传统正统思想,将老子的自然哲学进行现代化解读,从纵横两方面以及微观宏观两个领域全面概括其基本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和理解老子智慧之路的手段。

除了这一杰出的成就之外, 任 法 融 还 是 一 位 多产 的 学者 和 作 家 他 已 经 完 成 了 四 部 重要 的 著 作 之 一 为 《 太 上 老 君 养 生 十 四 字 诀 》 , 另 有 三 部 未 发 表 的 重要 工作 正 在 准备 中 这些 都 展现 了 他 对 中国 传 统 文 化 及 宗 教 信仰 深 厚 的 研 究 与 理 解

1992 年 任 法 融 当选 为 中国 道 教 协 会 会 长 同 年兼 职 中国 道 教 学 院院 长 自 此 以 后 他 不断 地 推 动 国 内 外 对 古 代 文 化 与 宗 教 思 想 的 研 究 与 分享 his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he has been invited to give lectures at various institution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ligious thought.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