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天灾人祸以及外患等。明朝灭亡后,由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地爆发了众多民变和起义,这些起义与清军相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朝的成立。
李自成为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领导的大顺政权曾一度占据北京,并且声称自己是恢复汉族统治的人选。但他最终未能维持政权,反而被清军击败并处决。然而,在这期间,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人物也参与到了这个混乱局面的调整之中,他们或为建立新的政权而努力,或试图恢复旧有的秩序。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张献忠,他是一个湖广(今湖北省南部)的土豪,其早期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对抗着正在崛起中的明朝中央政府,以及那些试图控制四川地区的地方势力。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张献忠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但最终他的野心也没有实现,只好退回四川继续割据。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王夫之,他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政治家。他曾经支持过李自成,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转向更稳定的力量——清军。在1659年,与清廷达成了协议,并帮助清兵入关。这使得王夫之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一席之地在新兴的社会结构中。
还有一些地方武装如江西、浙江等地的小股势力,他们虽然规模较小,但对于当时局势也有所影响。这些地方武装往往以对抗中央集权为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如夺取土地资源、控制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巩固自身的地盘。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市镇城乡,它们因为商贸繁荣而拥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当时许多商贾为了逃避战乱或者寻求生计,便聚集到这里,那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分布模式,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愿意接受任何中央统治的声音,从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质。
总体来说,当明朝灭亡后,“谁当了”问题变得极其复杂,因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响应策略,有的地方拥抱了新的统治者,而有些则坚守传统秩序。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反应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矛盾,使得整个社会进入了一片动荡不安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