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高校花1.31亿科研经费却成为空谈像是在污染的水面上撒下了无数的盐粒只是徒增表面的沸腾却未能触及深层

0

高校花巨资却无所产,仿佛在污染的水域中撒下盐粒,只能见到表面的沸腾,却未触及深层的清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少奇突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他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

他从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就如同中华民族祖先酿造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制作美味面包。而周少奇,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治理密码。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荣获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他20多年的科研之路上的成果。

周少奇是一位跨学科科研人员,从化工机械到工程力学,再到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他横跨了几大专业,并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环境工程上,在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有了系统学习。

早期,当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时,城市化也随之推进,但城市排放量迅速增加。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低下,还需化学药剂辅助,而这又可能造成新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这是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也是周少奇要解决的问题。

他坚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一定会找到突破口。通过脱氮微生物,他发现了一种神奇现象,即有微生物能以氨氮为电子供体、硝氮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硝反硝”反应。但当时找不到相关参考文献,因此未能及时发表论文。

1998年,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和分析,周少奇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他不断研究和摸索,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基础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主持研发项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贵州第二位得此殊荣的人物。

对于周少奇而言,最重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他不怕吃闭门羹,而是主动寻求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变成了图纸,被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贵州工作期间,周少奇参与到了威宁草海保护项目中,如今这个高原淡水湖再次恢复其碧波荡漾景色。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努力以及团队成员们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他们超过80%的课题都是在现场进行或具有实践性质,以便指导工程实践并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