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于灞上时,一个穿着破旧短衣的读书人来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对这个读书人的兴趣不减,便接见了他。这位读书人名叫王猛,他从小家境贫困,但热爱学习,学问渊博。他不仅没有被当时关中的士族所看轻,即便有人请他做官,他也坚决拒绝,选择在华阴山隐居。听到桓温进攻关中,王猛特地前往灞上求见。
桓温想考验一下王猛的才智,就请他谈论当今天下的形势。王猛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桓温大为赞叹。而且,在谈话的同时,他还一边摸虱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惊讶,但王猛却毫不介意。
桓温询问为什么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他,王猛轻松回答:“您虽然远征千里,却未渡灞水,不知心意何在,因此人们皆疑。”这句话正击中了桓温的心坎——他其实是想要在东晋朝廷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是真的打算攻下长安。
后来,当苻健去世,其子苻生继位而暴行横行,被堂弟苻坚推翻。苻坚寻找得力助手时,有人推荐了曾经与之交谈过的王猛。当两人相遇,他们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合得好极了。于是,苻坚任命王猛为高级官职,并频繁提升他的权力。在三十六岁那年,由于其汉族身份和卓越才能,使得氐族贵族们感到不安,有些甚至愤怒至极。但是随着樊世事件的解决,以及多次处理权门豪强、皇亲国戚的问题后,朝政逐渐整顿起来。
最终,在公元375年,因为病重身亡前的建议,上述历史背景下,对未来秦国安全有深刻洞察力的王猛提醒苻坚不要再继续进攻东晋,而应该专注于消除鲜卑、羌等民族作为潜在威胁,以确保国家安全。此举显然预示着对于未来战略规划的一种明智判断,为秦国带来了稳定与繁荣。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个人品质方面,都展现出了“摸虱子的”读书人的非凡才能和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