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时,有一位名叫王猛的读书人来到军营前求见桓温。王猛出身贫寒,但学问渊博,自幼喜欢阅读。他不屑于仕途,便在华阴山隐居。桓温听说后,非常高兴地接见了他,并请他分析当时南北双方的军事形势。
王猛深知内情,将两边的情况分析得清晰无误,使桓温大为佩服。在与桓温交谈时,王猛偶尔伸手扪虱,这让周围士兵有些好笑,但王猛似乎并不介意。
桓温询问自己为何未能获得地方豪杰的支持,王猛巧妙回答指出桓温未渡过灞水而不入长安城,因此被视作犹豫不决。这样的回应触动了桓温的心思,他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和目标可能并非众人所明了。
尽管如此,桓温仍邀请王猛南下助力,并赠予官职,但王猛识破东晋内部矛盾拒绝,不愿参与权谋游戏。随后,他返回华阴山,而这段经历使他的名字传开。
苻坚即位后,重用了这个曾扪虱而谈天下的读书人。当两人相遇,他们对历史和政治有着相同的见解,这种默契让苻坚十分满意,将其提拔五次,最终成为朝中的核心人物。
然而,在氐族官员中有人对此感到嫉妒,一度发生争执甚至威胁要杀死他。但最终在苻坚面前,再次闹出问题,该氐族官员遭到了严厉惩罚,从此之后,没有人敢再在苻坚面前攻击这位曾经摸虱子的读书人了。
通过治理国家、整顿朝政,以及处理权门豪强等问题,秦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秩序和稳定。在公元375年,当病重之际,王猛向苻坚建议不要进攻东晋,而是消除鲜卑人的威胁,以保障国家安全。这一忠言显然影响深远,为秦国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过,由于疾病缠绵,最终导致他的去世,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