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学术界和文学世界中,虞集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祖籍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而他的父亲虞汲曾在宋朝担任黄冈尉,并随着战乱而迁移到江西省临川崇仁地区。虞集母亲杨文仲女,是国子祭酒之女,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环境。
生于湖南衡阳的1272年3月21日,正值宋朝末期,他因避战乱与父母一起迁居到了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从小聪明过人,仅仅三岁就能读书,而且能够自学《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他不仅聪明,而且对儒家经典有了深刻理解,即使年纪只有九岁,也已经能够通晓儒家的基本思想。
十四岁时,他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并且被推荐到大都(今北京市),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他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不断地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这些见解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虞集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不同的职位上发挥作用,最终成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在泰定元年,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并迅速升至秘书少监。泰定四年时,他跟随泰定帝前往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的大臣对他无不佩服。
最终,在文宗即位后,由于他的贡献,被授予奎章阁侍书学士并参与编纂《经世大典》的工作。这部880卷巨著对于研究元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完成最后的心愿,即外放官职,最终病逝于家中的1348年6月20日,被追赠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追封为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