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光辉岁月里,虞集以其卓越的学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的学者、诗人。他的祖籍是四川仁寿(今属眉山市),而他的家族自古以来都以文学闻名。在南宋咸淳八年的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虞集出生于湖南衡阳,他的一生几乎与战乱相伴,因为避免战乱,他随父迁居到了江西崇仁。
从小,虞集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他三岁就能读书,并且在母亲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阳修和苏轼等大师们的文章后,就能背诵出来。当他九岁时,他已经对儒家经典有了基本上的理解,而到十四岁时,他便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家的世界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担任教书工作,然后又被推荐到大都(今北京)担任儒学教授。他不仅以严谨的态度治理学校,还因其博学多识而受到皇帝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并参与编纂《经世大典》,这是一部研究元朝历史的大型文献作品。
泰定帝时期,虞集建议开垦沿海土地,以防止潮水侵袭,这不仅增加了税收,也增强了京师周围民众对于保护京城安全的情绪。但尽管如此,这些建议并未被采纳,只是在之后海口设立万户之计中,有所借鉴。而当文宗即位后,更是提拔他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并命他参与编辑《经世大典》的续编工作。
经过两年的努力,在至顺二年(1331年),《经世大典》最终完成。这部作品共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料。不久之后,由于健康问题,虞集请求外放,但未被批准。直到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后,他才得以返回故乡。在崇仁县的一处安静的地方,在1348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0日)病逝。追封为“文靖”,赠官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追封为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