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前292年至前235年的杰出人物,曾在战国末期的商业和政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以其商业才能、家学渊博和政治智慧著称。
公元前251年,当秦昭襄王去世后,太子安国君继位,但仅一年便逝世。储君嬴子楚继位,并成为秦庄襄王。在这个关键时刻,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并获得文信侯的封号和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他的门下有3000名食客和万余名家僮。
作为“仲父”,吕不韦对秦庄襄王朝政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这部作品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的精华,被誉为“杂家”的代表作。书成之日,即悬挂于国家大门上,以示其完成度高达不能一字未改即可赏千金,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千金”说法。
在执政期间,吕不韦推动了多项重大政策,如攻取周、赵、卫等六国领土,加强了三川、太原、东郡等地区的地理控制,对于秦王政进一步兼并其他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参与扶立了年幼的太子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使得他能够顺利地接管整个中国。
然而,在嫪毐集团叛乱事件中,因涉及此事而受到牵连,被免去相邦职务,不久之后,又被命令迁居到蜀地。当时担心会遭受诛杀,便选择饮鸩自尽。这段历史上的经历虽然短暂,却展现了一位乱世英雄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