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1950年入读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从表演的道路上走来,她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那位传奇的梅兰芳来到了安徽,她看到了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尤其是杨排风一角深得她的青睐,并亲自指导她化妆,传授挑花线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在孙怀仁心中留下痕迹。进入黄梅剧团后,她扮演了各类角色,从花旦到刀马旦,再到彩旦、老旦和娃娃生,每一步都在学习中成长。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合作时,更是耳濡目染,收获匪浅。
1980年,孙怀仁踏上了导演之路,在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她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还积极参与自编自导自演,让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而同学间相互学习的情谊也让人感动。一年后回归剧团,便带领作品赴港巡展;第二年,他们又呈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龙女》。在选择演员时,她首先选定了马兰,以其独特魅力和出众表演素质,而这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次肯定。此外,《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两部作品,也成为了孙怀仁导 演手中的杰作,被誉为“马兰三部曲”,而实际上,这也是孙怀仁职业生涯中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一名学有余力的表演者,孙怀仁在导 演领域所展现出的特点便是在于对演员需求深刻理解。在她眼中,不仅要分析人物,还要关注如何使得每个角色的出场更为自然,使他们通过恰当的手法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因此她既是观察者的镜子,又是知音朋友,是那些寻求帮助的小伙伴们永远尊敬与依赖的人物。
随着时间流逝,当岁月轻抚过她的头发,当夕阳西下映照着她的脸庞,当黄梅戏再一次被提及时,她总会想起那份对于未来的思考。她坚信,只有不断记住我们的观众,只有让他们能够步入剧院,坐下来享受这些艺术盛宴,我们才能真正地发展这个古老而神奇的舞台语言。而创新固然需要,但它必须始终保持我们核心精髓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这一段历史长河中,与严凤英、王少舫共勉养智慧,与马兰、吴亚玲同行,为小梅花献礼,都成为了孙怀仁生命旅途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