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陈受宜,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敬意。她的精神矍铄,面容姥姥样,让人难以将这位学者与传统的老人形象联系起来。这位“80后”生于196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即进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她的研究生涯充满了辉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过访问学者,1989年加入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在近六十年的辛勤工作中,她荣获多项奖励,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
陈受宜的爱国情怀源自父母。她父亲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母亲则是一位坚持科学报国的人。她们教育儿女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在美国访学期间,陈受宜牢记这些教诲,不仅谨慎而勤奋,还赢得了好评。
在她的教育理念里,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前行,让他们执着坚守,同时鼓励他们找准人生坐标。“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每当有学生出国深造时,她会温馨恳切地提醒:“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学习是为国家,你们无论去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争光!”
她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将这一信念融入到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中。她从未因为手中的“特权”而私吞课题或经费,而是在公平合理科学分配上下功夫。在她的课题组里,没有懒惰,只有求实追求。在她身上,这种作风不仅影响了她自己,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作为常务副所长时期,她必须面对巨大的考验,但母亲的话语一直伴随着她:“权力和责任连在一起,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她领导昆虫研究室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为中国赢得胜利。果蝇成了经典遗传研究材料,当时基因组研究刚兴起,她主张另辟蹊径,将目标定在新兴领域——基因组研究上。当时没有人才、基础设施,也没有设备或资金,但依然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注册,是唯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者。
50多年来,陈受宜以严谨认真、高标准要求自我、攻坚克难精神公私分明、平等相待的人格魅力震撼众人至今仍能回忆起父亲办公桌上的两套信封邮票,一套公用,一套私用。他回复民众来信总用私用信封邮票。父亲甚至到了公而忘私的地步,他认为母亲应该晋升职称,但他宁愿大局为重,以此维护团队稳定性。
作为遗传所所长,陈受宜从未争取过个人福利,而将其转赠给最需要的人。不占公款办私事,不搞特殊化,这些成为了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生而平等,不管位置如何,都别太当回事。”这是父亲对她的教诲,也成为了她终身遵循的准则。她始终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不必宣扬小事情,因为那些感动了周围师生的心。
今天,即使已经高龄八十岁的陈受宜依然没有放慢脚步,一直在科学探索路上努力前行。“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们不要太注重眼前的成果,要瞄准科学上的‘老大难’问题真正潜下心来攻克难关,为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