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在科研的征程上,师生携手共进,共同开拓前沿领域。作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重院士,以及武汉大学教授,他的成就不仅令人敬佩,还曾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然而,在面对荣誉时,李德仁更感激的是自己有责任担起培养人才的使命。
回望他的学术旅程,从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一直到1978年政策开放后重新启航研究生之路。1981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后,便前往德国深造,并以一年的博士论文解决了百年难题——误差可区分性。在国内,他参与了多项重要项目,如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等,为国家贡献巨大。
他的成就之一是创立了“李德仁方法”,这是一种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的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对于这些成就,李德仁坦言都是勤奋和天赋的结果,但他始终强调科学研究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接力合作。他自诩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因为只有不断学习和传授知识才能推动科研前沿。
两位导师——王之卓和阿克曼,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王之卓免试录取他为研究生,又推荐他去德国深造;阿克曼则赏识他的聪慧,让他尽快完成博士并回国工作。这两人都教会了李德仁关于学术与人生的宝贵道理:要在向深部发展中交叉融合人才,同时要尊重学生,不断学习于他们,更重要的是做到学科前沿工作。
除了尊重与支持,李德仁还从两位导师那里学会了如何培养下一代。他鼓励自己的学生勇于创新,不畏挑战,将最难的问题交由他们来解决,以此促进跨越式研究。而现在,这些曾经的小伙伴们已经成为了一些顶尖专家领导者,他们一直保持着与老師之间紧密无间的情谊,就像磁铁一样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81岁高龄的李德仁已经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教授或领导层人物。他骄傲地说:“我有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领导。”这是对其教育事业的一份认可,也体现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即通过接力般的人才培育,让更多人能够站在科学探索的前沿,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