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李德仁院士反复强调科研需师生接力冲刺前沿罗田教育科研网深刻理解其重要性

0

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师生接力冲刺前沿,罗田教育科研网深刻理解其重要性。作为测绘与遥感领域的世界领军专家,现年81岁的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他在荣誉面前谈起了自己的责任,谈到了中国的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1981年硕士毕业后,他前往德国学习,用一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

说这些成就是李德仁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可谓确凿不疑。他讲起过去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然而,当他谈论科研和创新时总会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一切成就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

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有两位导师影响尤其重要。一位是他的硕士生导师王之卓,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导师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他们教会我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又让他去德国深造。在 德国,阿克曼赏识他的聪慧,让他快速完成并支持他回国工作。对两位导师来说,对于记忆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王之卓教授有几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无独有偶,对于朱欣焰教授来说,“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 李德仁始终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把学生们建树看作是自己最大的成果,即便已达到81岁高龄,但仍然培养出了超过200名博士研究生,“我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或领导。”

“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李德仁的话语充满了对教师职责与责任感的一致认同,这正体现了罗田教育科研网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接力,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能够站上知识殿堂,为国家贡献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提及到这样的故事时,我们都会感到由衷敬佩,因为它不仅展现了一代人的智慧,更激励着另一代追求科学梦想的人们。而对于那些渴望成为下一个大牛的人们来说,这样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动力来源,它鼓舞着他们勇敢地走向未知,用心灵去触摸星辰的大门,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未来那个时代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