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新技术在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水污染治理的秘密。我获得了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最高荣誉证书,这是对20多年科研努力的认可。我的工作不仅促进了环境保护,也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图景。我是一位名叫周少奇的科学院副院长。
跨学科研究启发了我的创新思维,就像钱学森教授提到的那样,艺术修养对于科学探索至关重要。这也是“跨界”思维之妙处,对我而言尤为深刻。我曾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未涉足环境专业却迅速入门。在香港大学,我开始探索环境污染与治理,学习理论并进行实验,一步步走向专业。
早在80年代,我就意识到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但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下且依赖化学药剂,这让我寻求新的方法。通过跨学科背景,我灵光一闪,从微生物中寻找克星解决这一难题。我坚信,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我的跨学科背景证明无疑是有效的。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中发现硝反硝反应后,我提出了电子计量学理论,并成功获得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解决120余年来无法逾越的问题。此外,在实用技术上取得巨大成果,被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提升。
面对质疑和挑战,我主动寻求设计院与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并以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此外,在贵州省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如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为西部地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相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体现价值。因此,不论是在书斋还是实验室,都要勇敢地走出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贵州省担任局长助理期间,以及成为紧缺高层次人才时期,无论是城市污水处理还是农村污水处理,都积极参与并提出创新方案,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在威宁草海之役中,我们通过综合治理使其再次恢复到碧波荡漾之状态,让我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