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学问与事业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徽州歙县郑村人。出生于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的春天,在惠宗至正十八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六十一岁。他自幼聪明过人,对学习充满热情;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春秋》三传。在当地教授学问,有众多门生,他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师山书院。
曾经,郑玉选择隐居在东南的神山——覆船山(主峰叫搁船尖),在那里居住了十几年。至正时期,他被召唤到翰林待制一职,但他却因病而辞去,不愿意再参与政治纷争。明朝兵临城下时,他宁愿自杀也不愿向敌人投降,最终以身殉国。
郑玉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八卷的《师山文集》和五卷的遗作,以及对《周易》的注释和对《春秋》经传的一些阙疑之处。这一切都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中,被后世所传颂。他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学问的人,更是一位文章自然流畅、不需雕琢的人物,就像虞集、揭披、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一样受到赞誉。
至正十四年,他担任翰林待制,但因为疾病,没有能够接受这一荣誉。当明太祖来到了徽州时,守将想让他出面迎接,但是郑玉坚决拒绝:“我难道会成为两个姓氏之间的人吗?”北面再次鞠躬,然后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他曾写过一首诗:“何日才能收回四海的兵甲,再回到师山里整理旧书。”他的学生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而他的作品也被收入了一本名为《师山集》的著作。
同郡的程以文评价说:郑玉制行高超,是真正能独立开创一番风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