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治理水污染的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20多年的科研成果。我是一名跨学科研究者的代表,是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打破了传统思维,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我的跨学科背景让我在环境工程中发现了一条创新之路。我曾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1996年,我到香港大学进行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环境污染与治理,很快就掌握了基础知识。
早在80年代,当我注意到工业化进程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时,就意识到了需要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且依赖化学药剂,而微生物却能以无机物为食物,无需添加任何化学品。这启示我,将微生物应用于环保工作。在实验室里,一些细菌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数十亿个,这给我带来了灵感:如果能利用这些微生物来处理氮磷超标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然方式来净化水体。
我的跨学科背景帮助我突破这个难题。我主持研发“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我还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为贵州省贡献了一份力量。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将理论转变为实际行动。因此,我不仅致力于理论研究,还积极寻求与设计院和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变为实用产品。在全国20余个省区实施这项新工艺,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相信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应实现“六化”,即工艺化、设备化、装备化、工程化、产业化和社会性,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踏遍85个县市区推广示范,以及针对西部地区农村污水处理提出创新方案,我们共同努力使得这些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大众。在威宁草海的一次综合治理行动中,我们成功促进该湖泊周边排放截流设施建设,使其再次恢复清澈可见的地貌景观。这是我一生中的又一次成功经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