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字舜民,号菊庄,是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散曲和戏剧家。他出生于浙江象山(今属浙江),但生卒年份不详。在元末,他曾担任县吏一职,但后来因不得志而流落江湖。进入明朝之后,他并未仕宦,而是选择了在北方流寓生活。在明成祖朱棣的燕邸中,他享有极高的地位,并常得恩赏。
汤式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广泛的题材范围闻名,被认为是将散曲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作品中的历史反思、对新王朝的期盼以及悼亡情感等,都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的创作技巧圆熟,艺术风格多样,有着浓郁的曲味,被誉为“跨越时代的殿军”,在明代散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汤式的大部分作品如《瑞仙亭》、《娇红记》等已佚失,只剩下《笔花集》的钞本传世,但他的影响力仍然很大。他的小令与套数都显示出了高超的手法,如重句格俳体的小令《咏西厢》,后世众多仿作,这首诗就展示了一种神韵自然且结构精美之处。
汤式在艺术创作方面追求雅俗共融,不仅继承了元代后期散曲文学传统,而且开辟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对后来的南派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独特价值,上承元曲、下启明曲,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虽然汤式没有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大家,但他确实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其作品“语皆工巧,江湖盛传之”,表明其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在中国文学史上,汤式占有一席之地,是研究元末至清初文艺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