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周少奇微生物克星水污染的科学打击者

0

我突破了生物脱氮领域的120余年难题,让我的新技术在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正是它们帮助我揭开了水污染治理的密码。2019年,我在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我20多年的科研之路认可。我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以科技之手描绘美丽中国。

跨学科研究让我的灵光一闪。通过脱氮微生物,我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里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功效,但这超出了传统理论和教科书能解释的范围。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的研究方向锁定在环境工程上之后,我到香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基本概念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实验,很快就入门。

早期,当我注意到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就意识到必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中,可以找到一个突破口。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实验和分析,我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我不断研究和摸索,为环境污染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生物脱氮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证明自己的成果,并克服面临的问题,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成了一个挑战。我主动找设计院和企业合作,使得理论迅速变成了图纸,然后衍生出的一系列新工艺和实用技术,被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六化”成为实现成果转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即从工艺化、设备化、装备化、工程化、产业化再到社会化。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是最宝贵的事业。“着眼于实际应用的人才往往更有生命力。”要服务社会,就要敢于走出书斋或实验室,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贵州,“大生态”行动是我努力打造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威宁草海保护工作则是我成功之一刻。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