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京剧中的武生犹如江湖中的侠客勇猛无畏英姿飒爽而马少良则是这群武生中的一员他的身影在舞台上绘出了不屈不

0

京剧中的武生,犹如江湖中的侠客,勇猛无畏,英姿飒爽;而马少良,则是这群武生的典范,他的身影在舞台上绘出了不屈不挠、忠诚与勇敢的轮廓。自幼随父亲学艺,13岁便开始登台演出,这份早慧和勤奋成就了他坚实的武功基础。16岁时,他加入了北京春秋京剧团,一年后,又来到了天津建华京剧团。在这里,他拜师陈云祥,并向刘汉臣等名家学习。

马少良以其扎实的武技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在《农奴》、《赤道战鼓》、《雪岭苍松》等现代京剧中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在1970年调入《红灯记》剧组之后,他一直担任天津市京剧三团的主要演员。在1977年的新编现代京剧《骄杨颂》中,他塑造了领袖的艺术形象,这一角色在天津戏曲舞台上还是第一次见到。此后,他又陆续与赵慧秋、王则昭合作演出的《红鬃烈马》,以及与李主演的《三休三请樊梨花》,都受到各界好评。

1980年,马少良拜曹艺斌为师,并学习并上演了《斩经堂》等剧目。这期间,不仅他的技术得到了提升,还得到了李洪春先生、厉慧良先生、袁金凯先生的指教。他除了具有扎实的武生功底外,在人物刻画方面尤显突出,每一次高难技巧运用的背后,都有着对剧情、人物结合,以及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相结合的心思。

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逼上梁山》、《伐子都》、《战冀州》、《挑滑车》、《曹营十二年》、《古城会》以及《万水千山》,这些作品展示了马少良丰富多彩的一面,为京剧文化贡献了一份宝贵财富。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