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元朝的历史足迹到现代的美食传承(图)

0

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以其对食的热爱和对色的偏好而闻名。他的生活中,不仅有着正式编制的姨太太达数位之多,还包括众多姬妾和短期伴侣。他为了保持旺盛的性欲和高涨的情绪,自然要摄取各种能增强男子气概的食物。在他身上,食与色达到了一种高度的一致。

当戚继光守卫登州时,他专门指派渔民到黄海捕捉一种名为“腽肭脐”的海兽,即俗称海狗肾,将其定期送往北京,以此给予内阁长官、他的顶头上司做汤饮用。据明代文人王世贞记载,张江陵喝下这种汤后,便感到了奇异的热度,在寒冷九月天里,他甚至出现了头顶冒火的情况。由于冬日戴不住帽子,这一现象很快在京城形成了一道风景线,让所有官员都效仿首辅,一律光头出行。

张居正能够吃到如此离奇荒诞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谁,只要是官员,都擅长于享受美味。不吃难以得到晋升,这使得他成为一个会吃又懂吃之人。这并非稀奇,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官员都不拘小节地品尝佳肴。只要他们身处主桌主位,就比平常百姓更容易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美食,因此,他们嘴巴越来越刁、舌尖越来越灵、胃口越来越大、品味也就越来越高,最终迫使厨师们的手艺不断精进至极限。

宋朝时期的人物罗大经曾写过《鹤林玉露》,其中提到有一士夫在京师买了一位妾,她自称曾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的厨娘,但却无法制作包子。当被问及原因,她解释说自己只是负责缕葱丝而已。这可想象,那个时代的大将军府中可能拥有几百人的厨房,其规模相当于一个营队。

清朝时梁章钜所著《归田琐记》则讲述了年羹尧从大将军降职为杭州将军后,他所有姬妾都散去,只留下一位专门负责烹饪的小伙计。这位小伙计每次呈交饭单,如果点的是小炒肉,那么秀才就需要忙碌半天,但几个月下来,小炒肉只出现两三次。此事让秀才感到沮丧。一日,秀才邀请这位女仆试手制作菜肴,但她拒绝,因为她的工作涉及使用活猪,而如果猪死了,则肉质必然变差。此事让秀才感到困惑。而那年村里的赛神会,每年例行公事都会使用一整猪,此机会女仆抓住,将全猪带回家,并试图制作菜肴。她虽然勉强割下一块,却最终发现秀才已经吞入口中的肉,并且还吞下了牙齿和舌头。此情此景,使得蔡京最终因饿死,而年羹尧被罚看城门,也不能享受到简单的油条。

这些宰相与将军们,当初神气活现、骄横跋扈时,他们无不拥有那能吃、高尚之口,那敢吃,不满足于平常之物;品味精细至难以置信;挑剔至不近人情;铺张至不可理喻;恣意奢侈至横流无阻,是真正堕落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由此观之,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或许恰恰依赖于五千年的这些善吃者们?若要评功摆好的话,或许这些拥有善咀嚼之嘴、善品赏之舌、善纳止之一胃、一排放之一肛的大大小 官僚,不应该算作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吗?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