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光绪之前是谁当的皇位的探秘王守仁与阳明学的古老智慧

0

在光绪之前,谁当了皇位的?探秘王守仁与阳明学的古老智慧

王守仁(1472~1528)明代思想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一度隐居绍兴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时进士。正德初年因反对宦官刘瑾,曾被贬谪贵州作过4年驿丞。刘瑾伏诛后,由任庐陵知县相继升迁,以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明武宗时宁王宸濠的反叛)“有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于嘉靖七年,谥文成。有《王阳明全集》(或称《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在学术上发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与南宋陆九渊合称陆王学派,与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见朱熹相并立)并列,被誉为“学达天人,才兼文武”的“真儒”。他的法律思想和思想一样,一切以挽救明代中后期社会危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秩序为依归。

集中表现在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则为指导,要求“行法以振威”,把矛头主要指向起义人民,同时强调要以体现为封建礼义的“良知”治心,德刑并用,宽猛兼施,将矛头既指向山中的贼,也指向心中的贼。他主张赏罚乃国之大典,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

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因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励,而过时的惩罚等于是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一切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他还主张行德治教化以缓和阶级矛盾,加减少犯上作乱,他说:“民穷必有盗贼”,认为老百姓已经贫困不堪,还要无休止地征敛,就等于驱使他们去作盗贼。

所以,他反对蔑道德而专法令,用学校移易风俗,以求得久安长治。他教导下级官吏,如果能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聪明才智诚心爱民,即使蛮夷的人也可以被感化;即使产生盗贼强梁的地方,也可以变为礼义冠裳所在。但这软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将其治以军法,不容纵盗益长刁顽。

他还提倡适用法律结合具体情况,在遥远地区或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可以从实际出发权宜处置。在行法振威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灵活性问题,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豪门势家的不法行为,要大力整肃,对执法吏严格要求,但司法人员往往受权贵拂抑牵制,使依法断狱词未出口辱已加身事未解倒悬机已发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非挫败需从整肃吏、严赏严罚入手消除执行障碍。

他又提倡监狱管理杜绝犯罪外诛,并针对京师提牢厅作为天下的所有囚犯重地负责提牢官吏不能轻率处理微小事务,如箕帚刀锥涤垢除下都需认真注意免让囚犯轻弃死地。此外,只因为再次犯罪并不全由禁防失密,有部分原因来自监管失当,所以必须令监狱做到令不苛而密避免弊害发生。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