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商朝时期贝壳货币为何不流行与之相比商朝的军事与战争成就更值得铭记

0

在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是多姿多彩的,每一朝每一代都有着独特的货币形式。商朝时期,贝壳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用作货币,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因为贝壳随处可见,理论上捡来就能发家致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去捡贝壳发财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远古时期的人们交易方式。当时的人类社会以渔猎和农耕为生,部落间进行交易主要是物换物。由于地域差异,一些海贝因其色彩鲜明、质地坚硬而流入内陆地区,被人们喜爱。这时候,还没有形成货币功能,只是一种被接受的商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当事物无法通过直接交换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找一种中介物来衡量各种价值,这时候贝壳成为了这个角色。它具有天然单位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早已被人熟悉使用作为装饰品。此外,它不会腐烂也不稀缺,因此成为了一种方便合适的交换手段。

《说文》解释了“海介虫”即海洋生物带甲壳,“泉”即“钱”。这是说,在秦代之前,以金属制成的钱才广泛流通,而在那之前,天然的貝充当了漫长岁月里的貨幣,但不是所有貝都可以當作貨幣,有心人弯腰捡起一波,也未必能發財。

古代貝幣有很多品種,比如虎斑寶貝、環紋貨貝等,這些都是屬於“寶貝科”的海洋生物,如今這些珍稀野生動物比虎皮、鹿皮還要貴。而這些各美其美的小小生命,又被分為許多類,有的是專門用作裝飾,有的是統一充當貨幣。在成為貨幣時,大部分是白色的空心或磨背式,並且兩端常有磨孔,便于穿系携带,但沒有防伪标志,所以打磨也難以上乘。

那么按照古時候的人口普遍贫困來看,以及青铜器铭文记载的一亩田对应多少朋之数,以及根据周恭王(西周中期)时期史料计算出的1朋对应0.75亩或0.9亩田,我们可以推断出商朝初期贝币购买力确实非常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链条不断扩大,这种基于自然资源的事务性需求逐渐减弱,最终导致人们仿造其他材料制作更稳定耐用的货币,从而开启了中国金属铸币时代。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