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大冤案:被骂死的明朝(图)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其言官制度著称。这种制度允许大臣们自由发表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宫廷琐事,只要有想法,就能毫不犹豫地表达出来,不怕得罪皇帝。然而,这种言论自由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使是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被贴上“昏君”、“杀谏官”的标签,因此只能做到“廷杖”,即对言官进行体罚。
因此,明代的大臣们往往为了名声和地位,不惜使用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来攻击对方。在这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凭借尖酸刻薄的话语获得更多人气,而不是是否说了实话。从海瑞、杨涟、左光斗等名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几乎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批评。
给人找 fault 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便是完美无缺的人,也总能找到他的毛病。而且,这种行为并不仅限于活着的时候,当一个人去世后,人们仍然会继续进行这样的批评,就好像不把他们搞臭一样,那些指责就显得不足为道。
明朝之所以因为万历皇帝而迅速衰落,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被这些言官所骂。这段时间内,万历皇帝30年没有积极参与国政,被认为是在怠慢民生。但其实,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已经受到了太多的诽谤和攻击,最终导致了他沉默不语,并选择了一种无为的生活方式。
敢于直接骂人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典型。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的一篇文章《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将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人物,但最终只遭到了革职这一小小处分。此后,上书直接骂人的现象愈发频繁,对此万历皇帝选择装聋子,不予理会。他宁愿选择逃避问题,而不是正视它,从而导致了国家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在崇祯时期,袁崇焕也是这样,因为他不同意那些言官提出的策略,最终遭到了凌迟处死后的再次批判。而当清军入关后,小王朝依旧存在,但这些言官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批评,而是在与外敌作战时继续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了南京失守以及整个江山社稷的丧失。
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语言上的猛虎让整个帝国动摇甚至崩溃。勇于进谏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放纵这种行为,没有奖罚分明,使得原本应该监督政府政策正确性的角色变得扭曲,最终干扰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