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言官们真是不容易,他们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争议的土地上,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他们能够像外面那样,自由地表达自己,不畏惧权力,也不害怕后果。这就是明朝那特殊的风格——讲究言论自由。
万历皇帝,即使是在他的30年统治中,也有过一段辉煌时光,那是他执政前十年的时期,那时候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但为什么会突然变得怠政呢?或许正是因为那些言官们不断地骂他,使得他感到无力和压力。
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的就是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他的一篇文章《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像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简直是一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人。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谏,而是一种人身攻击,是一种诽谤侵害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从那以后,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对这种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不理睬。雒于仁还背了革职的处分,但后来的那些人什么处分都没有。万历皇帝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他们去骂。
崇祯时期,明朝危机重重,最终还是被清军入关所灭亡。而且,在这整个过程中,那些言官并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话语攻击,他们甚至还在袁崇焕被凌迟之后继续发声,还在南明小王朝成立后继续进行内部斗争。到了这个程度,只能说明朝已经走向了灭亡之路。
孔子曾经说:“苛政猛于虎也!”但在明朝,这些言官则成了“骂声猛于虎”。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大事,有时候甚至直接导致重要人物下台。大明帝国靠什么来支撑?
勇于进谏、尽人臣之责本是一件好事,但当这些行为逐渐失去了道德底线,无端放纵,就开始扭曲原本应该有的进谍功能,最终反倒严重干扰到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行。这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