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襄王:战国策士,主张以“术”治国
在春秋末期的战乱中,韩襄王(约前296年)成长于一个充满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他的父亲是宣惠王,这位君主对外强调武力,但在处理国内事务时,却更倾向于运用智谋和计谋。襄王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不仅是一个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深谙“术”的政治家。
襄王四年的某个秋天,他与秦武王会晤于临晋。这次会面似乎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因为不久之后,秦国又发起了一次攻势,他们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在《史记》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场惨烈的战争——秦军拔下宜阳,并斩首六万人。这一胜利让秦武王功高盖世,但他也很快就去世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襄王九年时,秦军再次侵入韩境,取走了重要据点武遂。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段新的历史开始书写。太子婴被迫朝见秦昭襄君,并成功返回韩国。他虽然遭受挫折,但并未放弃抵抗,而是在十年后,与楚国联合伐楚,将其大将唐眛击败。
然而,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一场新的内讧爆发了。公子咎和公子虮虱争夺太子的位置。当时虮虱被质押在楚地。而苏代这位智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他建议咎利用楚军围困雍氏城的事态,让楚兵筑造万室之都,就近雍氏,以此作为引诒而出,使得楚军不得不救援,而自己则乘机归顺。不料,这正是当时赵括所使用的一种策略,也就是假装要攻击,然后再迅速转移到另外一边去。
最后,在多方努力后,由于内部矛盾加剧以及外部压力共同作用,加上齐、魏两家的支持,终于使得韩国能够暂时摆脱周边国家的大规模侵扰。在他的晚年,即十六岁的时候,与齐、魏联军一起抵达函谷关,对抗强悍的秦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最终还是无法阻止来自河外及武遂地区的一系列挑战,不幸去世,其弟厘成为新任君主,是为厘王。
尽管如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韓襄王作为一名戰國時期統治者的卓越貢獻,他不僅是一個軍事領袖,更是一個善於運用「術」來應對複雜國際關係和內部政局的人物,這些經歷為後來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心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