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少儿国学启蒙子思智慧花园

0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接受了曾参的教导,曾参是孔子的高足,这样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其传授给孟子。因此,后人把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于他的生活细节,《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一些信息,但其中有一个错误,即提到他六十二岁。这可能是误记,因为根据《史记》,他的父亲孔鲤早逝,而他与孔子的时代相当。虽然具体的生卒日期不详,但可以推断出他在儒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重大。他继承了中庸之德,又开启了心性之论,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追封为“沂水侯”、“述圣公”。后人尊称他为“述圣”。

他的思想作品主要集中在《中庸》上,它收集于《礼记》中,也流传至今。司马迁将其归功于子思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一位单独的人创作。当代评论者认为,《中庸》的某些段落反映的是秦汉人的观点,不一定属于战国时期作者。此书强调个人应对天命做出正确反应,这就是行为准则,被称为道。在书中举例说明文王、武王和孔子的品行,其中提到了文王武王如何得到好的命运,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文武之德和纯粹的文德。

对于 孔子的评价,《中庸》的作者特别崇拜,他认为仲尼(即孔子)能够从尧舜那里汲取智慧,将其应用到治理国家上来,如同天地无所不包一样。而且,他们认为君主应该遵循自己的身份与职责,无需过分追求外界认可或财富。这体现了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原则,同时也是消解社会矛盾的一种方法。

总结来说,《中庸》代表了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其核心是主张按照个人的本质去行动,没有必要追求外界认可。这一理论基础奠定了后来的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哲学史上的许多讨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标签: 商朝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