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的1932年春夜,一个名字被刻在了历史的画卷上——刘醒民。他的故事,不是以枪声为背景,而是以镜头为伴。从1948年的第一次点击到1950年的《西南画报》创刊,他用镜头记录下了党和国家工作生活的珍贵瞬间,以及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英勇场面。
他曾经是一名“小八路”,在鲁中军区宣传大队学习美术,制作抗日标语。在南下随营干部学校时,一路急行军,他见证了战争与和平交替的情景。他还参与创作了一套十五尺长的连环漫画,以“缴枪不杀”为主题,讲述解放郑州、开封的英雄事迹。这套连环漫画如同一幅幅生动真实的小说版,让人感受到战斗中的热血与坚定。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醒民转变职业,从画笔到照相机,是一场意外之旅。他跟随摄影组长袁克忠学艺,用快门留下了一幅幅历史图像。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他主动调换工作,这让他遇到了陈裴琴部长。当时局面的紧张与复杂,对于他的这次决定充满了风险。但最终,他得到陈部长的一句鼓励:“摄影也很重要,可以用照片记录军史,记录历史。”
1949年春,当刘邓大军向长江岸边进军时,刘醒民和摄影组其他战士一起拍摄着前方的情景,他们用晒兰图法,将底片夹入玻璃框内,即刻晒出画报,这些画报成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激发斗志的重要物资。当年秋天,他们继续拍摄四十七师进攻大西南的情形,这些照片成为了珍贵历史资料。
1950年初,在重庆成立西南军区并创办《西南画报》,刘醒民的地位得到了更高层次上的认可。他的作品,如同时间机器般准确地捕捉着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使我们能够回望那段辉煌而又艰辛的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