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近百年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于一体的运动。例如,通过调整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等,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量调整,这些都是向着健身方向发展。但同时,它仍然保持了其五大功能: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是太极拳的一句谚语,而“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提醒我们,在练太极时既要关注身体锻炼,又要注重精神修养。心理意志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将太极学好并坚持终生的关键因素。
理论上,每天都应该去打太极,不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都应不断地学习这门艺术。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有着长远而深远的益处。
是否能够坚持不懈地每日习武,这是一项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的挑战,也与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密切相关。
在太极中,我们要求做到“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摒弃杂念,将精力集中于动作之上。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生活中的压力,还能增进心理健康,让人在忙碌之余获得宁静,从而达到转移心神,使自己更加从容自若,对待人事也更加坦荡恬淡。
常言道:“練者易得,但難以成就。”因此,对於“練氣養生”的理念,我們不可轻视。(註:練/炫二字含義不同)
《黄帝内经》指出,“精神内守,无病安康”。它強調了調整精神狀態對於健康至關重要。在古代醫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无病安康”。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中的诗句,如“静中触动动犹静”、“气遍身上躯不稍滞”等,以及李亦畲《五字诀》的条目如“心静、气敛、大神聚”,都體現了這種內心平靜與氣息順暢的心理状态,這與黃帝內經中的觀點相呼應。
總結來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摄生方法,即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是为了使人保持恬愉宁静,以减少负面情绪刺激,从而促進長壽延年的目的。而通過太極拳訓練,可以獲得寧靜時刻轉移腦部興奮點減輕負擔,加強免疫力抵抗疾病侵襲。
常言道:“拳劍合璧,一技多端。”這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