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的学术界,虞集以其卓越的学问和文学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学者与诗人。他的祖籍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而他的父亲虞汲曾任黄冈尉,宋朝灭亡后,他们迁居到了江西省崇仁(今属江西省)。他的母亲杨文仲,是国子祭酒之女,家族中多有文学人才。
虞集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南衡阳,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战争和动荡,为避战乱,他随父母迁居到江西崇仁。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从三岁开始能读书,然后在四岁时由母亲口授给他《论语》、《孟子》、《左传》以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他能够迅速记住这些内容,并且能够自由地引用它们,这表明了他早年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虞集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14岁时,他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家的世界观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当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他后来被推荐到大都(今北京),担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并成为国子助教,在京城内外享有一定的声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虞集的地位逐渐提升。在皇庆元年,他被任命为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并上书提出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这些建议受到了仁宗皇帝的一致好评。延祐六年之后,他又担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在泰定元年,他升任国子司业,再次转而担任秘书少监。
泰定四年期间,王约陪同泰定帝去上都期间,与他一起讲解经书,上都的大臣们对他的博古通今感到非常赞赏。当时他还提出了让民众开垦沿海土地并筑堤防止潮水侵袭这一建议,这不仅可以增加税收,还能增强保卫京师力量。但这些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但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却是基于此说的实施。此外,《经世大典》的编纂工作也是根据他的建议进行的,由赵世延共同主持,最终由虞集中精力完成,全书共880卷,对研究元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当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后,由于眼疾问题,一直未能如愿返回故乡,而是在至正八年的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家中,被追谥“文靖”,赠官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并追封为仁寿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