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姜姓,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他是一位著名的商人、家臣、思想家,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但只立了一年便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在这一时期,不韦被任命为相国,被封为文信侯,其食邑是河南洛阳十万户,有门下3000人的食客和万人的家僮。
当庄襄王过世后,由于太子的年龄尚小,因此政立为王,而吕不韦继续担任相邦,并被尊称为“仲父”,在朝政上享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之外,不韦还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这部作品由八览、六论、十二纪组成共计20余万言,是一部集儒墨之大成,以兼容并蓄的方式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的精华,因而史称“杂家”。书籍完成之日,他甚至悬挂在国家的大门口,对任何能提出修改意见的人都赏赐千金,这就是后来的“一字千金”。
在他的执政期间,他曾多次发动对周、赵、卫等六国的军事行动,最终成功攻取了他们的一些土地,并设立了三川、太原、中山等郡,对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在一次嫪毐集团叛乱事件中,因为与此事有关联,不久之后他被免去相邦职务,被迫迁居到河南的封地。不久,又因为安全问题被命令搬迁到蜀地。在担心遭受杀害的情况下,不韦选择饮毒自尽,以避免更惨淡的结局。
总结来看,吕不韦作为一个复杂且多面的人物,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支持扶立秦庄襄王,加强中央集权,还主持编纂了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吕氏春秋》,对于东周晚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