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唐代诗人与政治家,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和边塞诗。他的诗作深刻描绘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感。尽管他在政治上遭遇多次挫折,但他坚持不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最著名的是《讨武氏檄》这篇激昂的檄文。在文学史上,他以其才华横溢、组织能力强而闻名,并被认为是“富有才情,兼深组织”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创作,如刘希夷、张若虚等人,他们都继承并发展了骆宾王所开创的诗风。此外,他还留下了一些五律佳作,如《在狱咏蝉》,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
骆宾王生于约619年,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自幼聪明,有“神童”之称,与其他三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邠——一起成为了当时最受推崇的青年才俊。在早年的生活中,他曾因父死流寓博山,在贫困落拓中度过。随后,他迁居兖州瑕丘县,在那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人生经历。
作为一名政治家,骆宾王也担任过多个官职。他曾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对朝廷提出陈述才能,被迫辞职。但他的才华很快被认可,再次进入仕途担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职务。在蜀地期间,他帮助平定蛮族叛乱,其文檄颇具影响力。
然而,骆宾王也面临着重重考验。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因为不断提倡改革而得罪她,被囚禁入狱。他在狱中写下的咏蝉诗,以抒发悲愤之情:“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此外,还有关于他参与徐敬业反抗武周政权活动的一段历史,其中包括撰写著名的《讨武氏檄》,这是一篇充满激昂气势的檄文,以慷慨激昂的手法号召人们反抗新政权。这份文件中的某些句子如“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触动了武则天的心弦,她甚至问:“谁为之?”虽然具体情况有待考证,但这些故事都体现出骆宾王不仅是文学上的巨匠,也是一个勇敢追求正义的人。
尽管有些传记记载显示他可能与李敬业同时被杀或投江自尽,但很多文献指出他的下落不明,或许是在逃亡过程中去世。无论如何,这位伟大的词人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尊敬,他们将他视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和卓越的文学艺术家,不断流传其作品,为后世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