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明朝末代宰相,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出生于濠州(今安徽省定远县),具体年份不详,卒于1380年。胡惟庸曾随朱元璋起兵,为开国功臣之一,历任丞相,最终因被指控叛乱而遭处决。
在胡惟庸的仕途中,他先后担任了多个官职,如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等。他逐渐攀升至权力顶峰,在洪武六年的七月被推荐为右丞相,并在十年内晋升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然而,与权力的提升同步的是胡惟庸的骄横和专权行为。他擅自决定官员命运,对己有利者保举,对己有害者则掩盖不报。此外,他还与其他功臣勾结,以图谋反,这些行为最终引起朱元璋的极度愤怒。
朱元璋深受前朝亡君之教训所警觉,不希望宰相过大,因此对各省实行改革,并限制中书省的权力。在正月的一次案件上报中,被告发为谋反的人数达到了三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等许多高级将领和文官。
胡惟庸死后,其所谓“谋反”的罪状一个接一个地被揭露出来,包括派遣林贤下海招募倭寇、称臣于元嗣君请求援兵、毒杀刘基等。这些事迹加剧了朱元璋对“逆党”的清洗,最终导致三万余人的死亡,“胡党”中的功臣们也遭到株连甚至追究爵位。这样的事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废除,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使得皇帝拥有绝对无上的力量。